重庆有放生的组织吗,重庆北碚抗战墨宝解密
4、1930年深秋,太虚大师云游来到重庆,适逢刘湘通令川东各县佛教会派僧侣入藏学法。太虚认为与其派往游学,不如就地设院,于是与重庆市市长潘文等共同发起筹建佛学苑,并接受缙云寺,辟为院址。经过将近两年改造修建,佛学苑于1932年8月20日正式在缙云寺开学。太虚亲任院长,定院名为“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立院旨为:“研究汉藏佛理,融洽中华民族,发扬佛教精神,增进世界文化”。缙云古刹从此成了中国现代佛教与汉藏佛学的研究中心、众僧向往的圣地。
5、太虚既是佛学大师,也是一位力倡“人间佛教”的社会活动家,与各界多有交往。抗战期间,他提出“武力防御,文化进攻”的口号,号召佛教徒献身抗日救亡运动。同时,他还邀请学者名流上山讲学,让僧侣师生了解世界。其时,重庆城里的不少著名人士如于右任、冯玉祥、郭沫若、马寅初、老舍等,都曾上山讲学,梁漱溟、顾毓(王秀)、田汉、梅贻琦以及孔祥熙、张治中、张群、易君左等也曾上山游历,还有不少外国来宾、远方僧侣。雅好诗词文墨的太虚在与客人谈经论道、品茗吸纳之余,自然不会忘了请他们题署留言,以作永久纪念。于是日积月累,存下了一厚本名人墨宝册页,被视为缙云寺的镇寺之宝。
6、抗战胜利后,太虚大师于1947年离渝去沪,3月17日不幸因中风在上海玉佛寺圆寂。此后汉藏教理院改由法尊法师执长,一直坚持到1951年因办学经费无着而停办。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缙云寺在以后的岁月中声光不显,只有那册墨宝记载下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7、1966年“文革”爆发,这场人间劫难也很快降临到了佛国净土。缙云山上的不少古塔、碑刻、佛像毁于一旦,连当年教理院师生为庆贺太虚大师50寿辰而建的狮子峰太虚台也不能幸免。当众僧被扫地出门时,那一册“镇寺之宝”也就从此不知去向。改革开放以后,重庆各地的古寺佛庙纷纷修葺重兴,惟有缙云寺一直关门尘封。直到1998年,经北碚区新任旅游局局长王洪的多方奔走筹措,这才使缙云寺重新对外开放。
8、教师出身的王洪先生深知抗战文物的价值与意义,当他还在筹措开放缙云寺以前,就四处打听抗战墨宝的下落,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苍天不负有心人,1998年春天,失踪32年之久的缙云寺墨宝终于悄然浮出海面。
9、原来,当年造反派杀上缙云山,火烧“四归”时,有一位在北碚文化部门工作的老人,因担心古刹文物遭毁,悄悄隐伏在寺庙附近。眼看缙云寺院外点起了烧“四归”的火焰,老人冒着极大危险,乘人不备,从火堆旁抢救出了那本墨宝册页,并精心保存至今。
10、这是一册闪烁着人文辉煌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墨宝。据王洪先生介绍,全册汇存了三四十年代主要是八年抗战时期共108位中外人士的题署留言,以汉文书法为主,还有藏文与英、法文;其中有的人物只在这本册页中保存下了生前手迹,因而尤显珍贵。
二、拉萨市那天可以放生好
1、蒙王洪先生雅意,笔者曾在重庆北碚有幸见过这些抗战墨宝,果然弥足珍贵,丰富多彩。这里试就部分题署内容,作一介绍:
2、著名学者梁漱溟1940年1月30日题署:“廿九年一月中旬居北碚温泉卅日登山访佛学苑于缙云寺得承教于诸法师长者居士留志于此。”
3、著名作家老舍题署:“佛光普照。”
4、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43年夏题署:“松风水月。”
5、国民党元老孔祥熙题署:“别有天地。”
6、爱国将领张治中1941年8月2日题署:“慈航普渡。”
7、著名女作家赵清阁、电影明星王莹1941年5月27日分别题署:“缙云佛光万丈慈。”“圣地涤尘烦。”
8、著名人士王映霞1942年2月题署:“佛法无边。”
9、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1941年4月17日题署:“自强不息。”
10、佛学大师王恩洋题署:“佛徒为世间眉目无眉则不庄严无目则狂行妄为劫火洞然亦无眉目之故所愿吾党发大悲心以尽厥责。”